腓立比书 2章1节 到 2章11节   背景资料  上一笔  下一笔
  二、效法基督达成合一的目标 #2:1-11|
    (一)因为挑战大以及過去真实的属灵经验,所以要合一,使保罗的喜乐可以
          满足。#2:1-2|
          ●#2:1|原文可以有两种译法,但是和合本的翻译是比较可取的一种。
          ●「在基督里若有甚么劝勉」:原文应該只是「在基督里的劝勉」,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「在基督里」只连於「劝勉」,与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经验的无关。
          ●「劝勉」:原文为可解释为「恳求」、「安慰」、「劝勉」或「鼓励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,后三者都可能为这里的意思。
          ●「爱心」:应該是指「基督对信徒的爱」。
          ●「圣灵有什么交通」:直译是「灵里的团契」,这里的「灵」应該是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圣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句可以解释成「圣灵所造成的团契」和「信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圣灵有团契」。而冯荫坤认为后者比较可能。
          ●「慈悲和怜悯」:「慈悲」与#1:8|的「心肠」一样,有「爱」的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。「怜悯」可以译为「同情」。这里应該是指基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或上帝的慈爱怜悯。
          ●「意念相同」:是一般性的要信徒彼此「同心合意」。
          ●「爱心相同」:这里的爱是指「基督徒之间彼此的爱」。
          ●「有一样的心思」:直译是「灵在一起」、「和谐一致的」,有「齐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」的意思。
          ●「有一样的意念」:「思想一致」。
          ◎此問句所预期的答案应該是正面的,腓立比教会体验過此四方面的经
            历。而这四种属灵的经历是保罗对腓立比教会呼吁的基础。
            
    (二)合一的达成方法。#2:3-4|
          1.不可自私 #2:3|
            ●「结党」:「纷争」、「自私」、「野心」。
          2.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 #2:3|
            ●「贪图虚荣」:原文直译为「按著虚荣」、「依据虚空的骄傲」。
          3.存心谦卑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#2:3|
            ●「谦卑」:是指一种正确的自我评估,认识自己在上帝面前的渺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不完全,从而在与别人的关系上反映出这种评估来。
            ●「看」:「考量」、「认为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强」:「超越」、「优胜」、「优於」的意思。
            ●「看别人比自己强」:意思是「把别人看为比自己重要,比自己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受尊敬和服事」。
          4.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,也要顾别人的事 #2:4|
            ●「顾」:「谨慎」、「留心」、「小心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不要单顾」:原文只是「不要顾」,不過实际的意义的确是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要只顾」。
          ◎要达成合一的方法,就是不自私、不依据自己的虚荣心来生活,反倒
            是把别人看成比自己重要、优越。其实,方法大家都会说,但怎样能
            做到才是困难的。因此底下就提供基督徒能够做到合一的动力:「以
            基督的心为心」。
          
    (三)达成合一的关键:以基督的心为心 #2:5-11|
          1.当以基督的心为心 #2:5|
            ●「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」:直译是「你们要存著这样的意念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也是(存)在耶稣基督里面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存....意念」:「留意....事」,指一种思想与意志合一的态度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说是一种合并理性与感性的行动。
            ◎信徒合一的关键就是以基督的态度与行动为效法的对象。

          2.基督本有神的形像且与神同等,却虚己成为人#2:6-7|
            ●「形像」与「他本有神的形像」:有三大类解释
              a.将「形像」解释为「地位」或「状态」,於是整句的意义变成「
                基督有神的形像」或是「在一种属神的状态中」。这种解释的缺
                点是将「形像」解释为「地位」或「状态」在希腊文献中找不到
                支持。

                另有学者认为「形像」与「荣耀」或另一個译为「形像」的希腊
                字(#林后 4:4;西 1:15|)相等,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保罗在此用
                创世记形容亚当的字眼来形容基督,就如亚当是按上帝的形像与
                样式被造的,末后的亚当亦本有上帝的形像。但是由上下文看来
                ,「上帝的形像」和「奴仆的形像」是平行相对的,所以「形像
                」如果等於「荣耀」那不是成了「奴仆的荣耀」?用同样的理由
                ,如果这里的意思是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像」,那「奴仆的形像
                」又是什么呢?另外,这里的「形像」在七十士译本很少出现,
                而每次翻译的都是不同的希伯来字,而且这些希伯来字在别处还
                不是翻译成此希腊字,所以说这里的「形像」等同於「荣耀」或
                另一個翻译成「形像」的希腊字,其实没有太多的语文学证据。
                另外,本段并没有清楚提及亚当,而且上下文也不是非得用「首
                先的亚当和末后的亚当」解释不可,所以这解释并不很合適。

              b.以「创世记亚当的被造与犯罪为本段的背景来思考」, 认为这
                里所说的基督不是指一位先在的基督,而是指在世为人与首先的
                亚当相对的基督。按此了解,#2:6-7|被描写成相等於亚当在伊甸园
                中的地位与他所做的抉择,既然如此,亚当并非一個先存的人物
                ,因此这里对基督的描写,也极可能没有「他是先在」的含意。
                这类的解释非常依赖#2:6-7|必须按首個亚当的背景来解释的看法,
                而这我们已经在a.中提出反对的理由,因此此说也不是很合適。

              c.认为本具指基督拥有神的性质。此说可分为两大派别:
                一说指出原文不是说基督「是」上帝的形像,而是说基督是「在
                上帝的形像里」。这表示此语具有专门性的意义,是指一個范疇
                ,人站在其中且受其控制,如在一個立场中,最佳的翻译就是「
                存在型态」。上帝的形像就是属神的存在型态,正如「奴仆的形
                像」就是奴仆的存在型态。此说按诺斯底「属天的人」的神话背
                景来解释本段,认为基督「与上帝平等」就像那「属天的人」是
                与上帝平等一样。而这正是此说的弱点,因为诗所反应的思想世
                界与該神话的思想世界有很多不同之处。

                一说把「形像」解为「性质」、「本质」,也有人认为具有上帝
                的形像同時包括有份於上帝的本质,或者认为上帝的形像就是上
                帝的本质及品格的表现。亦即认为本具指著基督的神性。

              d.冯荫坤先生的看法:认为本句是指基督的神性,「形像」与「本
                质」虽不相等,两者却是不能分割的。
                「形像」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六次,在新约中另外出现一次
                (#可 16:12|),意思都是指可见的外表形状,可是蒲草文献的
                证据显示,「形像」所指的形状,是真正的和完全地表达其背后
                的实体的。一些同字根的字在新约的用法也支持这结论。因此「
                形像」在「上帝的形像」一语中最合宜的解释是「真正及完全地
                表达其背后的实体的形状」。而基督有上帝的形像的意思,就是
                「基督是神」他的性质和上帝相同。

            ●「本有」:原文直译是「是在」,分词的「是」字在古典希腊文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按本性是」或「原本是」之意,不過后期的希腊文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减弱为相当於简单的「是」字。
            ●「与神同等」:原文有两种译法「以与上帝平等的形式存在」或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上帝平等」。原文在「与神同等」之前有冠词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这里的「同等」,是上文已经提及的,由此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见,这里的「与神同等」和上一句「有上帝的形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」基本上是同一件事,是基督在成肉身以前就已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的状况。「有上帝的形像」指基督和上帝有相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性质,而「与神同等」指基督和上帝有平等的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、能力或功能。
            ●「强夺的」:此字有三大类、六种可能解释:
              A.将此字看为具体名词
                a1. 指一种必须紧握和保留著的享有物,基督不以「与上帝平等
                    的地位」为「必须紧握和保留著的享有物」。意思是他不「
                    坚持」或「牢牢抓住」此地位不放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此说的弱点就是此字是否有「保留」之意,是值得怀疑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另外上下文中的结构也与传统的「不....反而」的结构不太
                    一致。
                   另有学者保留此字的动词的「夺取」之意,而当具体名词用
                   。意思是基督认为他与上帝平等的地位,并非攫取得来之物。
                a2.译为「却没有用力争取....」,此说认为「与上帝平等的地
                   位」并不是基督原来享有之物, 基督没有攫取此地位,乃是
                   藉著顺服与顺从,后来由父上帝领受了这地位。
                   此说把「上帝的形像」(基督本有)与「与上帝平等的地位」
                   (基督未有)看成是相对的,但由前幾個解释中可以看出,
                   两者基本上是同一件事,真正的对比是在#2:6|与#2:7|全
                   节之间,而不是在#2:6|之间。
              B.将「以为强夺的」两字看为一种特殊语法。在此用法中「强夺的
                」没有「攫取」的意思,而是指「可加利用以使自己得益的东西
                」。因此此句意思是:虽然基督有与上帝平等的地位,但他没有
                利用此点优势,好像利用跳板般使自己获得进一步的利益。赞同
                此说的学者,有些认为「强夺的」一字有「幸运的发现」、「一
                次鸿运」之意,有些则认为它的意思是「可加利用的东西」。
                此说的主要問题是支持「以为强夺的」是一种特殊语法的证据薄
                弱,所提出的证据结构或用字都与本句有差异。另外此字在非基
                督教的文献上总是用於主动的意义上(即「攫取的行动」)(基
                督教文献中出现的也与本段的解释有关),如果保罗是要表达被
                动的意义,何不使用在七十士译本出现十七次的另一個字呢?
              C.坚持「强夺的」应按其主动的意思(即「攫取的行动」)来解释
                。
                c1.「强夺的」意思是「被提」,因为同字根的字在新约中都是解
                   释为「被提」。按此解释,本段的主旨在於说明基督拒绝利用
                   他的神性作为容易的逃避之法―他拒绝被提離開人生的一切苦
                   难,反而接受作人的一切命运。
                   但是「被提」是神秘经历的词语,指適用於比上帝低等的人被
                   提到比他原有的较高的地位,而不適用於与上帝平等的基督身
                   上。
                   另有学者认为「被提」是指基督在世時的经历,因此把本句翻
                   译为「与上帝平等并不等於被提」,就是说基督在受试炼時,
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接受上帝的干预。此说的困难,在於所指的若只是地上的
                   基督,他怎能被称为「与上帝平等的」呢?
                c2.把「强夺的」纯粹解为「攫夺的行动」,本句的意思就是:「
                   基督并不认为『他与上帝平等』等於『攫夺』」。换言之,对
                   基督来说,「与上帝同等」的意义不在於「取得」,而是在於
                   「施予」直至「放弃一切」。基督这样「倒空自己」,不仅反
                   映他对自己与上帝有平等地位的了解,更是显示了那個平等的
                   地位。
                   此说的弱点,就是他把#2:6-7|两节连起来解释,或者可说是
                   是用#2:7|解释#2:6|。但第六、七节之间有一强烈的对比存
                   在,因此必须分開来解释。
                c3.把「强夺的」解释为「攫夺的行动」,而本句的意思是「基督
                   并不认为,他与上帝平等是一种攫取或强夺的行动,因为那根
                   本是他的权利。按照这种解释,本句强调的是基督的神性。而
                   「他本有神的形像」提出本句的基础,由於基督有上帝的形像
                   ,因此他不认为他与上帝平等是一种强夺的行动。因此此段真
                   正的对比是#2:6|和#2:7|全节。此种解释法应該是最合適的
                   解释法。
            ◎简单的说#2:6|的意义是基督本质上就是上帝,所以他具有「与上帝
              同等」的地位是天经地义的。具有这样至高地位的基督,却选择「
              谦卑自己」,这才震撼人心,足以作为我们谦卑的榜样。
            ●「反倒」虚己:「但是」、「然而」。 
            ●「反倒虚己」:原文直译是「可是(他把)自己倒空」,特别强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自己」。表达基督虚己的行动完全是「自願的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            ●「虚」己:字义是「破坏」、「使之空无」或「使之无效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虚己」:这动词在新约中出现四次,每次都是隐喻的用法,而同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的形容词则有四次字面意义,十二次隐喻说法。由此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此字在保罗书信中大部份是「隐喻用法」。所以在这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就不一定要把此字解释成「字面意义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字一般有四类解释:
              A.将「虚己」看为总括耶稣在世上的态度,而与道成肉身的举动无关
                。有人把这论点更具体的解释成耶稣拒绝作一個政治性的弥赛亚,
                而选择作一個无保护的先知。也有人将「虚己」解释为基督向其同
                胞认同。

              B.认为「虚己」指耶稣的「死亡」。有人认为「虚己」必须根据
                #赛 53:12|「他将命倾倒以至於死」这话去了解。

                然而以赛亚书中「倾倒」一字,即使与「命」字连用,也不一定要
                解释成「死亡」,我们会清楚在文句中看到「死亡」的意思,是因
                为其中有「以至於死」的字眼。但在腓立比书中,「死亡」的字眼
                不是紧接出现,而是到#2:8|才出现,因此如果不把#2:8|的思想提
                到#2:7|来解释,「倒空自己」(虚己)便不能解释为「死亡」 。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另外A、B两种论点都把「虚己」当成是「自甘卑微」,而这与上下
                文并不协调。

              C.把「虚己」看为基督成肉身前的态度,此派学者的意见是圣经没有
                把为人的状态描写成「奴役」,因此「取了奴仆的形像」并不是指
                「道成肉身」,而是指基督成肉身前已有奴仆的顺服态度。然而此
                处文体与上下文的情况并不太容许如此的区分。

              D.「虚己」指「道成肉身」的事实, 这是一般传统的看法,也是今
                天最被普遍接受的解释,不過这类的思想还可以分成三种形式。

                d1.十九世纪盛行「基督虚己论」,认为「倒空自己」是指基督成为
                   肉身時,就倒空了他至少一部份的神性,或者把他是神的属性收
                   回。使这些属性从实在的存在状态变为潜伏的存在型态。但是这
                   里经文的解释而言,并没有说明究竟倒空的是什么,这样的说法
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是臆測。(冯荫坤先生的书中,对此说法更是评价不高,有
                   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参考他的腓立比书注释)
                d2.有人认为基督虚己時放弃的是他原有的「上帝形像」、「与上帝
                   平等的地位」,以及属神的庄严威荣等。他们认为基督所放弃的
                   东西不涉及他的神性或「神的属性」,只涉及一些较外在的东西
                   。不過一方面「上帝的形像」是指神性,一方面经文没有提供任
                   何证据,这样的解释可能流於臆測。
                d3.「倒空自己」可以是一种隐喻的说法,指基督无保留的舍己为人
                   。至於基督倒空自己的方式,可由以下的分词来解释,意思就是
                   基督藉著「取了奴仆的形像」来倒空自己。换句话说,这种说法
                   认为耶稣一面取了奴仆的形像,一面仍保留他原有的「上帝的形
                   像」。此说应該是最合宜的说法。

            ●「奴仆的形像」:对比於基督原有和后来拥有的威荣,取了奴仆形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基督成肉身后那种毫无能力、毫无地位的状况。
            ●「样式」:并不表示基督与其他人「完全一致」,「样式」一词表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了某种程度的相似,但也暗示了某种程度的差异。
            ◎#2:7|的意义是与造物者同等的基督居然变成人(被造物),这样的
              举动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降卑。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3.而且还顺服到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#2:8|
            ●「样子」:是指「人的外貌」、「生活方式」,带有「不稳定、可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」的含意。
            ●「自己卑微」:直译是「自己谦卑」、「自己降卑」。
            ◎造物者变成人也就算了,而且还不是变成尊贵的人,还变成死在十字
              架上的最卑微的人,真是降卑到极点。对於收信的腓立比教会的成员
              来说,他们具有罗马公民身份,所以即使是犯法被杀,也绝对不会遭
              遇这种用在罪大恶极的奴隶、殖民地人民身上的最残酷刑罚。而耶稣
              居然死於这种他们连想都不会想到的刑罚,岂不是降卑到极处(比他
              们中间任何一個人都还卑微)。
            
          4.因此上帝将耶稣升高,使所有的权势都在耶稣之下,使荣耀归於神。
            #2:9-11|
            ●「升高」:是指「复活」和「升天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升为至高」:直译为「升高超越....」。但「超越」这前置词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极级性的意思而非比较性的意思,所以应該翻译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升为至高」。
            ●「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」:一個统治者就职時,会获得一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的名号,并且受到他的臣民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呼拥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处的「名」可能是#2:11|的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」,不過「名」的原文也有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不是指「一個明确的名字」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是指职位、阶级、尊荣(地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。不管怎么说,此处是描写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督被提升到最高的尊荣地位。
            ●「叫」一切在天上的....:字义是「目的是」、「以致」。意思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帝将耶稣升为至高,并赐给他超過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的职分的目的是要叫万物在耶稣面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屈膝。
            ●「主」:「主人」、「主宰」。此字也是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「耶
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华」这個希伯来文的用字(收信人应該非常清楚),因
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这里的意义就是上帝给耶稣「上帝」的名号。
            ●耶稣的「名」:不是「耶稣」,而是前面所提那超越万有的「名」。
          ◎合一的关键就是以耶稣的态度与行动为效法的对象,他本有上帝的
            本质,甚至以自己与上帝平等,也不是什么僭越過分的举动。然而他
            却倒空自己,取了人的样子。有了人的样子之后,更自己谦卑,存心
            顺服上帝的旨意,以至於死亡,而且是死在残酷羞辱的十字架上。
            所以,上帝将耶稣升为至高,给他一個超越万有之上的职分,叫一切
            的被造物都因耶稣的职分屈膝,并承认耶稣「主」的地位,让荣耀归
            给父上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