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、彼拉多审問耶稣(#15:1-15|)
○#太 27:1-2;太 17:11-26;路 23:1-5;路 23:13-25;约 18:28-19:16|
(一)隔天早上,公会决定把耶稣解去交给彼拉多。#15:1|
●「早上」:大约是清晨五、六点钟左右。
●「商议」:有些抄本作「開会」,有些抄本作「达成决议」。原文虽
不同但意义相近。
●「彼拉多」:於西元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间任巡抚,管辖犹太、以土
买、及撒玛利亚。
◎把耶稣送到彼拉多前面是因为彼拉多是罗马巡抚,有权力判人死刑,
而这些公会成员期盼耶稣被判死刑。详细的记载可以参考#约 18:31-32|
。
(二)彼拉多問耶稣是不是犹太人的王,耶稣承认,但对於其他的控告,耶稣都
不回答,以致彼拉多觉得奇怪。#15:2-5|
●「你说的是」:也可以翻译成「这是你说的」。
●「告」:「出声指控」的意思,而且原文的時态显示这是「重复的控
告」。
●「問」:也是「重复的問」。
●「不回答」:根据罗马的法律,如果被告不为自己辩护,就必须被宣
判为有罪。因此「沈默」是被告少有的表现。
◎而犹太公会认为耶稣該死的理由是「亵渎上帝」。然而到了罗马政府
面前,罪名就改为政治性的「图谋造反」。他们应該知道这样的罪名
比较能有效的让罗马政府关注,而达成杀害耶稣的目的。耶稣和彼拉
多的详细对话可以参考#约 18:33-38;约 19:9-11|。
◎耶稣的沈默让彼拉多惊奇,其实这沈默也应验了#赛 53:7|
:「他被欺压,在受苦的時候却不開口;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,又
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,他也是这样不開口。」
(三)逾越节中,巡抚会释放一個囚犯给百姓,彼拉多想释放耶稣,因为了解祭
司长陷害耶稣背后的动机是嫉妒。#15:6-10|
●「巴拉巴」:亚蘭文原意是「父亲的儿子」。原来是作为人名后的描述
词或别号,马太福音中有些版本作「耶稣巴拉巴」,很可
能这個巴拉巴的名字也叫「耶稣」。
●「作亂的人」:「造反者」。
●「原晓得」:「渐渐了解」的意思,而非「本来就知道」。
◎如果巴拉巴的名字真叫「耶稣」那彼拉多的回答就充满尖锐的挑衅意味
:「你们要父亲的儿子耶稣还是要犹太人的王(基督)耶稣?」。
◎巴拉巴所犯的罪,正好是祭司长们控告耶稣的罪名。然而众人却选择要
释放真正犯作亂叛国罪的人,除掉没有作亂叛国的人。
(四)祭司长挑唆众人,要释放杀人作亂的巴拉巴,把耶稣钉十字架。彼拉多抵
不過群众的声音,就释放巴拉巴,将耶稣鞭打后钉十字架。#15:11-15|
◎「鞭打」:这是用一种九尾皮鞭来鞭打人的刑罚,这种鞭子尖端藏著
铁块,被鞭打的人会皮開肉烂。因为鞭打的刑罚過度残酷
,所以罗马政府下令凡是罗马公民都可以免受此刑。约瑟
夫的犹太古史记载有一名囚犯被鞭至皮肉变成酱状,骨头
毕露,死状恐怖。
◎彼拉多曾经犯過两次重大错误,一次是把皇帝的肖像放在军旗上開进耶
路撒冷,引起群众严重的抗议事件。而另外一次是彼拉多决定为耶路撒
冷城建立一套新的供水系统時,决定动用圣殿的献金,结果使犹太百姓
群情哗然,发生武装抗议。结果彼拉多决定武力镇压,结果情势不能控
制,造成重大死伤。因此彼拉多已经累积许多民怨,如果百姓把这些事
情直接向政府弹劾,彼拉多一定会被革职,所以这時候彼拉多不敢违逆
众人的意思,而约翰福音十九章12节中犹太人高喊的话,就是暗示要以
举发彼拉多的失职来胁迫他就范。亦即彼拉多面对正义与自己在巴勒斯
坦的统治权之间的矛盾,他选择了自己的统治权而放弃正义。
|